深化协作聚合力 苍山洱海看振兴 ——区域协作帮扶助力云南大理高质量发展
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场跨越千里的发展协奏曲正在奏响:智能温室大棚里,玫瑰四季绽放;数字化种植基地里,小番茄挂满枝头;古村落里,文旅融合唤醒沉睡的乡愁记忆。
近日,记者在大理州走访中,深切感受到沪滇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企业助力等多方力量的汇聚效应。从生态保护到文化传承,从产业升级到教育提质,都在为这片土地注入新的活力。
清晨,当露珠还在玫瑰花瓣上打着转时,大理州弥渡县弥城镇李官营村脱贫户赵思花已在“家门口”的申洱花卉产业园基地忙活起来。只见她穿梭在一排排菊花间,娴熟地采摘并修剪,后续经分级、包装送往全国各地市场。
“基地由祥云县人民政府与上海企业携手打造,融合了上海援滇资金与上海企业的投资运营。”基地负责人陈志星介绍,目前基地种植有200多个品种的菊花和40多个品种的玫瑰花,基地年产值达5000万元。
基地将就业帮扶作为联农带农核心,优先吸纳当地村民就业。“旺季的时候,我1个月能采收1万多枝菊花,采得越多挣得越多,现在月收入稳定在3500元以上,最重要的是离家近方便照顾家人。”赵思花一边修剪花枝,一边笑着介绍。
随着基地的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村民走进花卉大棚当花农。目前,基地向周边农户提供500余个就业岗位,年人均工资约4万元。
近年来,云南省大力实施“沪企入滇”“科技入滇”行动,推动445家企业链式引进,加快形成产业集群,以此进一步放大联农带农效应。
距申洱花卉产业园基地不远的弥渡县春沐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就是“科技入滇”行动的生动实践。
春沐源公司专业从事樱桃番茄种植、加工、销售。公司种植基地的智能温室采用数字化控制系统,从种苗定植开始,安装在温室内的各类传感器就会对光、热、水、肥、气等数据进行采集,并根据数据模型自动调整。
春沐源公司副总经理曲健说:“我们的樱桃番茄甜中带酸,酸里回甜,还原了小时候的味道,在一线城市头部商超供不应求。”
这一现代农业典范的培育,离不开沪滇协作的强力支撑。弥渡县借此加大公益性岗位、就业岗位开发,让当地脱贫户、监测户等群体在“家门口”就业增收。通过收益金开发公益性岗位163个,带动脱贫户、监测户等群体就业84人,年均增收1万余元。除了带动群众就业,一并带动了寅街镇、弥城镇13个村委会的合作社共同发展,形成了共同发展的联合体。
地处大理苍山西坡的漾濞县平坡镇,隐藏着一个被称为“阿尼么”的自然村。在彝语中,“阿尼”为鸟,“么”为不来,阿尼么村被称为“鸟都不来”的村子。据了解,阿尼么村依山而建,由于苍山地质构造原因,当地村民很难进行传统农耕生产。
村民李卫东回忆道:“早些年,只要能在外地找到糊口的活路,谁还在这村沟沟里待着,住在村里的人掰着手指头都能数过来。”
曾经“飞鸟不至”的村子,如今已经蜕变成令人向往的文旅胜地——2024年村里游客达到16万人次,实现收入460万元。从“石头窝”到“金窝窝”的华丽转身,正是沪滇协作结出的硕果。
“感谢上海援滇的持续帮扶,让阿尼么村闯出乡村振兴新路。”返乡艺术家李永康动情地说。
李永康是土生土长的阿尼么村村民,经过打拼成为云南小有名气的词曲创作者。2018年他带着对故土的眷恋回到阿尼么村,投资建成以石头为底色、艺术为内涵、乡愁为内核的“阿尼么007艺术农庄”。
上海援滇力量的介入,让“一个人的乡愁”升华为“一个村的振兴”。2021年以来,在上海的支持下,漾濞县在阿尼么村投入沪滇协作资金1550万元,实施乡村农文旅融合产业发展配套建设,上海奉贤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帮助指导阿尼么村提升乡村规划质量。结合沪滇项目建设,阿尼么村以“老家”文化为主题开展体验式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游,打造了阿妈的烟火、放羊阿佬家、教书阿舅家等业态。
走进今日的阿尼么村,处处可见沪滇协作的匠心:色彩斑斓的艺术墙绘,镶嵌在石头墙面上的黑白电视机、收音机,连那些碍事的石头,都成了民宿庭院里最别致的装饰。村里熙熙攘攘的游客或驻足欣赏,或轻抚石墙上的老物件。
如今,阿尼么村已经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旅游“造血”机制,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8年的8300元提高到2024年的2.8万元。
在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合唱节的舞台上,来自弥渡县的“小河淌水少年合唱团”以纯净的天籁之音征服了全场,一举斩获少年组、乡村地区团队组两个“一级合唱团”奖项。
这支合唱团里,70%的孩子来自乡村,他们在入团之前从未接受过专业音乐训练。正是这样一支零基础的少年合唱团,在北京大学对口帮扶下,用3年时间完成了从音乐启蒙到站上国家级舞台的完美蜕变。
“弥渡孕育了弥渡民歌和花灯戏两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对于很多弥渡人来说,唱歌是生活的一部分。”北京大学定点帮扶弥渡县挂职干部、弥渡县委办公室副主任王俊人介绍,2021年起北京大学挂职干部走访乡镇学校,选拔声音基础较好的学生组建了弥渡县“小河淌水少年合唱团”,北京大学在弥渡设立乡村振兴美育专家工作站,并委派专业教师对合唱团进行持续指导。
除了美育培养,北京大学还多措并举提升弥渡教育质量,组织校友和社会力量捐资实施“博雅自强班”“梦想中心”等多个项目。
区域协作帮扶的春风,不仅让教育的种子在大理生根发芽,更将健康的希望播撒在苍洱大地。
近日,祥云县云南驿镇大海村的村民刘兴昌在县医院骨科接受了微创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仅住院7天就能下床出院。他感慨:“以前在县医院做这个手术要大切口,3个月才能下床。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做这种微创手术,很方便。”
据了解,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对祥云县医院已连续帮扶15年,共计派出116名长期驻点专家,先后帮助县医院成立了微创外科、急诊ICU等14个新科室,推动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从无到有发展到12个。门诊量从帮扶之前的每年21万人次上升到98万人次。
在上海帮扶下,祥云县中医医院晋级三级中医医院,祥云县妇幼保健院、祥云县疾控中心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全县3个卫生院、54个村卫生室达到了国家推荐标准,群众实现了“小病看得上,大病看得起,重病有保障”。(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郜晋亮 高晴 )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